媒体视角

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 新闻动态  >  媒体视角  >  正文
海西晨报:闽南童谣跨海“东移”邓丽君也唱《天黑黑》
作者:     文章来源:闽南师大      点击次数:      更新时间:2014-04-30 09:45      


    闽南文化向台湾地区延伸成为宝岛文化的主流,亦即台湾文化的根在闽南。当然,台湾文化也影响到闽南文
化的发展,在闽台文化的交融过程中,闽南文化是主要的影响源,不论闽南语方言或风俗人情等,都是闽南文化移植的结果。
  
  两岸共同主办的“2014全球闽南语歌曲创作演唱大赛”已于日前正式启动,闽南语歌曲正在被打造成一张
响亮的两岸文化名片。以闽南语方言传唱的台湾闽南语民谣,在时代变迁下经过岁月淬炼,至今仍留下不少经典且脍炙人口的歌曲。

  星空体育·(china)官方网站台籍副教授施沛琳在“登陆”近3年时间内,把精力主要放在“闽南语歌曲两岸传唱轨迹”的研究。最近,漳州市党校与闽南师大联合举办“漳台关系与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”,施沛琳在会上指出,如今在台湾受到人们喜爱的歌曲事实上源自于闽南,并于上世纪又回传到原乡。各种有趣的歌曲传唱内容则印证了闽南与台湾“犹为琴瑟,隔岸和鸣”的文化脐带关系。

  她认为,两岸年轻人有必要去认真了解这种文化轨迹与关系,并共同进行传承与保护,进而形成一种新文化。

  [融合]

  传承锦歌成台湾歌仔

  “锦歌是虾米?”提起锦歌,即便是闽南一带的年轻人,也会一脸的疑惑。

  漳州锦歌源于唐朝,是福建五大曲种之一,与泉州南音并称为闽南民间艺术的“姐妹花”,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。锦歌传统技法“耍四宝”因人才断档,目前已没多少人能耍好。

  “锦歌流传到台湾的历史有300多年了,被认为是台湾歌仔戏前身”,据施沛琳介绍,锦歌是以七字或五字组成的句联。由于是用方言唱出,当年极其通俗,伴奏的乐器是手鼓与月琴,同时受到泉州南音影响,又采用三弦、二弦、琵琶、洞箫与夹板等,演唱均用男人之嗓调。其中,《四字仔》、《七字仔》在发展成为歌仔戏唱腔曲牌“四字调”、“七字调”之前,以清唱形式演唱。

  施沛琳说,也有学者认为台湾歌仔所承袭的并非锦歌,应是漳州歌仔,也就是半念半唱的“念歌”,去掉了“念”的成分,加强抒咏性,而成了歌仔。但无论如何,中华文化由中原向南延伸进入福建,再跨海东移进入台湾,闽南先民赴宝岛开垦的同时所带入的民歌、戏曲、歌舞、说唱、乐器、宗教音乐等都在岛内生根开花,繁衍传承,经过几百年的吸收融合,有的仍保持原貌,有的已发展成具有本岛特色的民间艺术,成为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枝独秀之花。

  [衍变]

  里巷小调变流行歌曲

  你可知道,台湾史上有“只有唐山公,无唐山嬷”之说,这是为何?原来,在闽南入台岛垦殖之先祖移民中,并不被允许携家带眷。也因此,施沛琳说:“在众多单身男性移民之中,一些涉及男女情爱或逗趣的歌曲更容易满足离乡背井之苦闷,发挥心理补偿作用。同时,这些小调歌曲中亦不乏呈现移垦先民生活写照的方方面面。 ”

  闽南小调又称“里巷之曲”,施沛琳研究中发现,除民歌之外,闽南一些歌舞小戏中也有小调,由于小调有相对的稳定性,传入台湾后,与闽南原乡的同名小调差别不大。比如,在台湾流行的《五更思君》———“一更更鼓月照山,牵娘的手摸心肝。我君问娘欲安怎,随在阿君你主盘……”,其实就是源自“五更鼓调”,其在中国歌谣史上由来已久,《乐府诗集》及敦煌典籍中都有记载。《五更思君》节奏缓慢、曲风哀凄,借以抒发男女之情或少妇闺怨,在台湾曾风行一时。它与泉州、惠安的《五更鼓调》曲调、歌词完全相同。

  1925年,台湾日蓄(Niponohon)唱片公司从日本聘请录音技术者来台湾灌制闽南语唱片,当年由“匏仔桂”所演唱的《五更思君》就被列入流行歌之林,传唱至今。日蓄唱片所录制的另一首小曲《雪梅思君》,当时又称“厦门调”,主要承袭晋江石狮之《番客歌》,因泉州、晋江一带有不少男性为生活出洋到东南亚打拼,拆散了一些夫妻或情爱男女,《番客歌》唱出了留在家乡女性的心声。

  [同源]

  语言语调皆朴实生动

  施沛琳在最近撰写的《进入与再生: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台湾闽南语民谣》指出,即便是闽南儿歌,在传入台湾后,也被编成流行歌曲并配以电音乐队,在两岸广为传播,从而风靡大江南北。

  以《天乌乌》为例,台湾流行歌曲重要传唱者邓丽君于1968年刚出道时,曾由宇宙唱片发行一张“邓丽君台湾民谣—丢丢铜”专辑,就收录着这首又名《天黑黑》的闽南儿歌 :“天乌乌,要落雨,阿公仔举锄头要掘芋,掘啊掘,掘啊掘,掘着一尾旋鰡鼓,真正趣味……”全曲前半部唱阿公挖了泥鳅回来,全家高兴,后半部唱二老争吵,把锅给打破了。施沛琳说,实际上,原生态的闽南儿歌《天乌乌》以念诵为主,歌词为:“天乌乌,卜落雨,阿公子举锄头,巡水路,巡着鲤角伫娶某,龟吹箫,鳖拍鼓,田蛉举旗喝艰苦……”

  “不过,就歌谣而言,厦泉一带的较短,台湾的较冗长。从旋律看,两岸走向大体一样,大多一字一音,口语与唱出之旋律相近,语言朴实自然,语调诙谐、生动,音化形象朴实无华,极富闽南农村生活气息。”施沛琳引述两岸专家学者如陈耕、蓝雪菲、刘春曙、许常惠、庄永明等人之前采集的歌说。

 

2014-04-28  A22 |  台商周刊 
 

http://www.xmnn.cn/dzbk/xmsb/epaper/html/2014-04/28/content_542250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