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没有督查就没有落实,没有督查就没有深化。”近日,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全面启动,范围覆盖31个省(区、市)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国务院有关部门。这既是一次真抓落实的督导行动,又是为政府树威信、为干部治懒病的有力举措。
问题是时代的声音。干事创业要有问题导向,督查也要目标清晰。第三次大督查重点突出,聚焦于保持经济平稳发展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、促进创新驱动发展、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四方面工作23项重点内容。“对民企进入领域人为设置障碍”“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乱收费”“在创业就业中国家政策没落实”……不难发现,经济是重头戏,民生是落脚点,而连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桥梁则是各地政府部门的有作为、真作为、会作为。所谓“不干,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”,督查问责就要专治“不作为”和“乱作为”,通过强力监督,让“干”字名副其实。
有人将督查称为“推动政务运转的一根鞭子”,这根鞭子指向的主要问题就是不落实与不作为。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,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,对改革的“全面”和“深化”理解不透,对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执行不力,对全盘性、全面性的工作部署协调不周、对关乎广大群众改革获得感的矛盾认识不准,甚至有一些干部仍旧躺在“老皇历”上睡大觉,不少懒政、怠政、不作为、乱作为等现象时有出现,阻滞了改革进程。
很显然,督查工作要真正显出威力,治好“不干、不为”的顽疾,就要重点、专项关注“不作为”和“乱作为”,并强力问责。这里的“强力问责”包括三个方面:其一,对于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落实具体政策不力的干部,要具体而有针对性地抓负面典型,打疼一个警醒一片;其二,对于一定范围内出现的“懒政”“怠政”现象,就要追究相关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;其三,健全合理的容错纠错机制,调动好、保护好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。用责任层层传导压力,才能从外部推动各项工作往前赶、抓紧干。
当然,问责不是目的,营造出“竞相作为、主动作为”的势头和氛围才是根本。这就需要问责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步推进,不能只见“大棒”不见“胡萝卜”。例如,“对去年大督查中受到国务院表扬激励的20个市(州)、20个县(市、区),实行‘免督查’”,换句话说,大督查的背后是“倒逼”干部有所为,更要对干实事、干对事的地方和干部充分予以鼓励、信任与支持。通报表扬成效明显的地方,在资金、项目和土地等方面加大激励支持力度,向基层市县倾斜……说到底,通过督查行动,真正需要解决的不只是“干不干”的问题,关键是要促进如何“干得好”。
每一次不经意的停步,都是对改革和历史的倒退,而改革的进程不允许有懈怠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改革是一场革命,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,以真抓促落实、以实干求实效。“既要督任务、督进度、督成效,也要察认识、察责任、察作风”,中央提出的“改革督察观”彰显了确保改革方向不偏离、改革任务不落空的决心。督查落实是最好的贯彻,把改革的顶层设计转化成地方实践、把重大的政策部署变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,这正是此次督查的要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