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,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,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,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。
何为结构性改革?简单地说,就是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。而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,是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、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。
衡量经济发展有两把标尺,一个是结构,一个是总量。前者代表的是经济质量和效率,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数量和规模。
结构问题有多重要?经济学家厉以宁讲过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事例:1840年鸦片战争时,中国的GDP世界第一,比英国高出很多,但是中国的经济结构不行。英国主要为蒸汽机、机器设备等工业品,中国完全是由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构成的,花拳绣腿难抵坚船利炮,必然会战败。
改革开放后,在日益深化的市场化进程中,我国经济结构一直随着发展阶段不断调整,合理化程度得到明显改善。同时要看到,历次结构调整既是阶段性的,也有其局限性和狭隘性,特别是强调高投入和高增长。
中央党校教授赵振华说:“传统的先增长后治理、追求增长忽视公平等发展方式失去了可持续性,必然走到尽头。”
新常态下,结构调整是一种大逻辑、大格局、大趋势,是中国无法回避、必须进行的一场变革。
“结构性改革是今后改革的重头戏,也是考验我国经济能不能转型升级的关键。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,需要结构性改革来推进,需要在需求结构、投资结构、城乡结构、区域结构、产业结构、分配结构等方面发力。”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。
结构性改革也是一个世界性命题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多次呼吁,各国务必落实结构性改革,提高国家长久竞争力和风险抵抗能力。
但面对这项牵一头而动全身的改革,慎思者众,笃行者寡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曾作出判断,发达国家恐怕没有一个领导人敢于进行结构性改革。他同时指出,谁都清楚,如果不推行结构性改革,就没有办法真正恢复经济竞争力。
因此,国际金融危机后,各国为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,普遍认识到推动结构转型、改革原有经济运行模式势在必行。
中国在今后特别是在“十三五”时期如何推进结构性改革?这次会议明确了两条路径:
——要针对突出问题、抓住关键点,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,促进产业优化重组,降低成本,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,化解房地产库存,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,防范化解金融风险;
——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,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,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,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,调动各方面积极性。
“‘十三五’规划应当进一步细化各项结构性改革举措,比如对于产能过剩问题,要有扶有压,既要坚决地淘汰落后的产能,也要积极消化先进的过剩产能,还要结合国际合作适度转移。”张占斌说。
中国(海南)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,“十三五”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突破,应争取更大力度“放水养鱼”,激发社会资本创新创业活力,加快金融体制改革,逐步消除服务业与工业要素价格差异,同时加快推进以优化结构、提升质量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改革,推动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和消费需求相适应。
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则认为,“十三五”时期实现经济结构优化,在需求结构上,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,优化投资结构,提高投资效率;在产业结构上,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带动,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;推进新型工业化、新型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紧密结合起来,促进经济转型发展、升级发展。